小學數(shù)學教案通用(10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shù)學教案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1
教材依據(jù):
北師大版小學數(shù)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長方體(一)中的長方體的表面積
設計思路:
新課程標準提倡“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活動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學習。注重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歸納等手段,在小組合作中,認識長方體的基本特征,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材分析:
本節(jié)教學內容是學生在前面已經(jīng)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棱和頂點特征,以及展開與折疊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本節(jié)課學習可以鞏固學生對前兩節(jié)課內容的理解,同時為后面學習長方體的體積奠定了基礎,可以更好的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學情分析:由于是小學五年級學生,雖然在前面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了解了面和棱的特征,學習了展開與折疊,但學生的空間觀念還不強。特別是對立體圖形表面積的認識,還有一定的困難,還需借助于直觀的立體圖形,通過動手操作來觀察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含義,在理解的基礎掌握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2、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概括推理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通過自主探究,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建立表面積的概念和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找出長方體的長、寬、高和每一個面的長和寬之間的關系。
教學準備:
1、教具:長方體紙盒、長方體紙盒展開圖,課件。
2、學具:長方體紙盒、剪刀.
教學過程:
一、游戲激趣 ,導入新課。
1、同學們,我們來玩?zhèn)“猜謎語”游戲,猜對的同學可以獲得獎品,請聽題
(1)紫色樹,紫色花,紫色花開結紫瓜,紫瓜柄上長小刺,紫瓜里面裝芝麻。(打一種蔬菜)
(2)紅公雞,綠尾巴,腦袋埋在地底下。(打一種蔬菜)
2、大家的表現(xiàn)真出色,我還為同學們準備了一個大禮物,想將它送給這節(jié)課發(fā)言積極的同學,可是這個盒子不漂亮,F(xiàn)在我要用彩紙包裝一下。(師動手包裝)
你知道我用了多大的彩紙嗎?解決這個問題,也就是要求長方體的什么?(長方體的表面積)看看長方體有幾個面?是那幾個面?(學生找出后,標出上、下、前、后、左、右面)重新擺放長方體,它的前面在哪里?在長方體的這幾個面中,那些面的大小是相等的?這幾個面的面積大小也就叫做什么?(長方體的表面積)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課始就設計小學生感興趣的游戲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利用發(fā)獎品時,遇到的新問題引入新課。再現(xiàn)生活中的包裝情景,使學生更能體會到長方體表面積計算在生活中的應用,也使表面積概念更直觀,形象化。】
二、動手實踐,探索新知。
(一)長方體表面積的意義。
1、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長方體學具, 想想剛才包裝的是長方體的哪幾個面里?什么叫長方體的表面積?標出“上”、“下”、“前”、“后”、“左”、“右”面。
2、觀察每個面的長和寬與長方體的長、寬、高有什么關系?(同桌交流后,匯報交流)
(二)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1、動手操作、自主探究。
那么怎樣計算你的長方體盒子的表面積哪?
請同學們在小組內通過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擺一擺的方法,試試求出長方體的表面積,同時把討論的結果寫在記錄單上(形式不限),看哪一小組想出的方法多。
(教師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指導)
2、交流匯報、總結規(guī)律。
(1)哪一個小組到前面來匯報你們的研究成果?
學生匯報算式,引導觀察,用什么方法計算表面積的?(對表達流暢,思維敏捷的進行鼓勵)
(2)小結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并板書。
分析這幾種計算表面積的方法,為什么這樣算?在這幾種算法中你喜歡用哪一種?與同桌說一說。
【設計意圖: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學生經(jīng)歷知識的形成過程,自己構建知識。利用充足的時間,動手操作,探索、交流合作,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獲得新知!
3、即時反饋、鞏固新知。
請同學們算一算,老師的這個禮品盒的表面積是多少?(獨立思考后,小組內交流匯報)還有別的計算方法嗎?你認為那種方法簡便?
【設計意圖:運用新知解決問題,初步體驗數(shù)學的有用性,數(shù)學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在多樣化算法中,引導學生比較,并逐步理解各種算法的優(yōu)缺點。在解決問題中自覺實現(xiàn)化算法】
(三)嘗試探索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正方體的表面積應該如何計算?
討論,指名反饋,得出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正方體的表面積=棱長×棱長×6,為什么要乘以6?
1、給棱長為0.8米的正方體木箱表面涂上油漆,涂油漆部分的面積是多少?(獨立探索,再交流計算方法。)
如果正方體木箱沒有蓋,涂油漆部分的面積是多少?
【設計意圖:通過計算正方體表面積,進一步理解表面積含義。通過變式練習,體會用數(shù)學解決實際問題時,要靈活運用!
2、歸納小結。
計算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關鍵是什么?如何計算?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2
教學內容:
四年級上冊第26頁例1例2,做一做。
教材分析:
例題中只呈現(xiàn)加減法計算的例子,按鍵數(shù)字和屏幕顯示的結果對應出現(xiàn);乘除法式題要由學生自己嘗試操作。在用計算器進行大數(shù)的運算的同時讓學生探索計算的規(guī)律,把計算和探索規(guī)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既讓學生學習了用計算器計算的方法,又激發(fā)了學生探索數(shù)學奧妙的興趣,還是培養(yǎng)學生觀察、推理能力的直接途徑。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夠利用電子計算器進行簡單的計算。
2.使學生知道用電子計算器計算順序和筆算順序是一樣的。
3.讓學生善于觀察發(fā)現(xiàn)數(shù)學的秘密,能夠對一些有規(guī)律的數(shù)進行口算。
教學重點:
能夠利用計算器進行簡單的計算。
教學難點:
懂得觀察發(fā)現(xiàn)一些有規(guī)律的數(shù)的計算。
教學過程:
一、利用計算器計算
1、師:誰會使用計算器計算?
學生介紹使用方法:按on/c鍵,顯示:0 輸入題目,按=鍵,顯示結果,再按on/c鍵,清屏。
2、出示:386+179=,學生嘗試使用計算器計算。
說說你是怎樣使用計算器計算的?
(先按“386”,屏幕上顯示386,再按“+”,屏幕顯示不變,再按“179”,屏幕顯示179,按“=”,顯示結果565。)
試試CE鍵有什么功能?(清除)
3、自己試試看
26×39= 312÷8=
4、你覺得使用計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數(shù),別摁錯了;每次計算前要清屏。
5、計算。
765+469= 589×76= 3208-2965= 625÷25= 6848-579+386=
再計算。
946×57×0= 100÷5= 3028-2965=
估算:99+199≈
計算后說一說你是怎么算的?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說的?
(并不是任何時候用計算器計算都是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簡算的題目,就不需要使用計算器了。)
6、看誰算的快,練一練。
7、做第26頁的“做一做”。
讓學生在小組內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觀察發(fā)現(xiàn)
1、比一比,看誰做的又對又快。(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2、觀察上面的算式和結果,你發(fā)現(xiàn)什么規(guī)律?
師:根據(jù)你們的發(fā)現(xiàn),能不用計算器,直接寫出下面各題的答案嗎?
9999×5= 9999×7= 9999×9=
師總結:碰到9999乘9以內的自然數(shù)(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數(shù),位和個位就是自然數(shù)與9的乘積,中間三位數(shù)都是9。
3、完成第27頁的“做一做”。
三、練習
(一)基礎練習
1、用計算器探索規(guī)律
1111111×1111111=?
2、神奇的198。
321-123= 654-456= 987-789= 951-753= 357-159= 9856-9658= 8745-8547= 5412-5214=
(二)鞏固練習
1、走進生活,解決問題。
師:現(xiàn)在我們來研究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問題。
一個沒有關緊的水龍頭,每天大約滴12千克的水,這些水就這樣被白白地流掉了
◆照這樣計算,一個沒關緊的.水龍頭一年(按365天計算)要浪費______千克。
◆把這些水裝在飲水桶中(每桶按20千克計算),這些水大約能裝______桶。
◆如果一個三口之家每月用6桶水,這些水夠用______個月,約合______年。
(1)學生用計算器輸入數(shù)據(jù),計算得數(shù),再指名匯報結果。教師提醒學生要做到:看清數(shù)據(jù)、正確輸入。
(2)看完這些數(shù)據(jù),你想說點什么?
(3)小結:節(jié)約用水要從點點滴滴開始,有這樣一句廣告詞:“當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的時候,那就是自己的眼淚!”讓我們從自己做起,爭當一個節(jié)約的好孩子,為創(chuàng)建和諧節(jié)約型社會盡自己的一份力!
2、練習三第12題。
要求先筆算,再用計算器驗算。注意學生計算后填表時相應數(shù)據(jù)填寫得是否合適、是否正確。
3、練習三第14題。
這是有規(guī)律的計算題,用簡便方法計算比計算器還要快,體現(xiàn)了計算方法的靈活性。
(三)拓展練習。
8765-32×21的結果是多少?你是怎么操作的?
1、學生獨立操作,指名匯報。
2、教師介紹“M+”、“MR”的使用方法
先按32×21,得數(shù)是672。然后按下“M+”,這樣就可以把這個答案保存下來,然后按“8765-”,再按“MR”就可以把剛才的672調出來了,最后我們就可以得到答案8093。
四、課堂小結
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yè)。
練習三第11、13題。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會正確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能解決一些有關實際生活的問題。
2、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空間觀念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圓柱的側面積怎么求?(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2、圓柱的表面積怎么求?(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側面積+底面積×2)
3、練習二第14題:根據(jù)已知條件求出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第②題已知圓柱的底面周長,對于求側面積較有利。但在求底面積時,要先應用C÷π÷2來求出圓柱的底面半徑)
二、實際應用
1、練習二第13題
。1)復習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公式:
長方體的表面積=(長×寬+長×高+寬×高)×2
正方體的表面積=棱長×棱長×6
(2)學生獨立完成第13題:計算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表面積,并指名板演。
2、練習二第7題
。1)用教具輔助,引導學生思考:前輪轉動一周,壓路面的面積是指什么?(通過圓柱教具的直觀演示,使學生看到所壓路面的面積就是前輪的側面積)
。2)學生獨立完成這道題,集體訂正。
3、練習二第9題
。1)學生通過讀題理解題意,思考“抹水泥的部分”是指哪幾個面?(側面和下底面,也就是只有一個底面積)
。2)指名板演,其他學生獨立完成于課堂練習本上。
4、練習二第16題
。1)學生讀題理解題意后嘗試獨立解題。
。2)集體評講,讓學生理解計算“制作中間的軸需要多大的硬紙板”,就是計算硬紙軸的側面積,衛(wèi)生紙的寬度就是硬紙板的高度。
5、練習二第19題
。1)學生小組討論:可以漆色的面有哪些?
。2)通過教具演示,使學生明白圓柱及長方體表面被遮住的部分剛好是圓柱的`三個底面積。因此,計算油漆的面積就是計算長方體表面積與圓柱側面積之和減去圓柱的一個底面積。
。3)提醒學生將計算結果化成以平方米為單位的數(shù),并可根據(jù)實際情況保留近似數(shù)。
三、布置作業(yè)
練習二第8、10、15、17、18及20題完成在作業(yè)本上。
板書: 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側面積+底面積×2
長方體的表面積=(長×寬+長×高+寬×高)×2
正方體的表面積=棱長×棱長×6
教學反思: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4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蘇教版) 數(shù)學第五冊第43頁例題和“試一試”,第43-44頁“想想做做”第1-4題。
教學目標:
1、經(jīng)歷探索和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學習畫線段圖分析數(shù)量關系,學會解決與倍有關的兩步計算實際問題及相應的變式問題。
2、感受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進一步增強對數(shù)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獨立思考和探究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點: 學會解答乘法、加減法相結合的兩步計算的問題。
教學難點: 理解乘法、加減法相結合的兩步計算的問題的不同解法。
教學準備: 準備上衣、褲子的圖片(褲子圖片上標有28元的標簽)。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導入新課。
談話:星期天,郭老師去商場為孩子買衣服,了解到了以下信息,(依次貼出圖片):
褲子:28元
上衣:價錢是褲子的3倍
根據(jù)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shù)學問題?(或問:你能解決哪些問題?或是你想知道什么?)(學生獨立思考,同桌交流)
根據(jù)學生匯報,教師板書:
1、一件上衣多少錢?
2、買一套衣服多少錢?
3、一件上衣比一條褲子貴多少錢?(或:一條褲子比一件上衣便宜多少錢?)
……
二、探索新知,感知方法。
談話:我們學數(shù)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實際問題,有時為了解決實際問題,我們可以利用“數(shù)學畫”來“畫數(shù)學”,讓“數(shù)學畫”來幫助我們發(fā)現(xiàn)數(shù)量間的關系,解決實際問題,想了解嗎?
師生討論“畫數(shù)學”的方法:
一條褲子28元可以用一條線段來表示: ———— ,線段可長可短,根據(jù)實際情況來畫。上衣的價錢不知道,鼓勵學生嘗試畫。通過討論要明確上衣的價錢是3個28元那么長的線段。
師生共同完成線段圖:褲子 ————
上衣 ————————————
1、“一件上衣多少錢?”
提問:這個問題的問號該標在哪兒?怎樣標?你會解決嗎?
。▽W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書:28×3=84(元)
師:你能給同學們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嗎?
2、“買一套衣服多少錢?”
提問:誰來講講“一套衣服”指的是什么?那么“買一套衣服多少錢?”這個問題的問號該標在哪兒?為什么?(學生討論,并標出問號)
師:你會解決這個問題嗎?(學生獨立完成后,教師組織交流。)
方法一:28×3=84(元)……上衣的價錢
。福矗玻福剑保保玻ㄔ惶滓路膬r錢
綜合算式是:28×3+28
方法二:3+1=4……上衣和褲子一共是4個28元
。玻浮粒矗剑保保玻ㄔ惶滓路膬r錢
綜合算式是:28×(3+1)
3、“一件上衣比一條褲子貴多少錢?”
學生嘗試畫線段圖,標出表示問題的部分,并獨立解答。
指名板演,組織學生交流,說說為什么要這樣畫線段圖,問號為什么標在這兒,以及自己在解決問題時是怎樣想的?
方法一:28×3=84(元)……上衣的價錢
。福矗玻福剑担叮ㄔ弦卤妊澴佣嗟腻X數(shù)
綜合算式是:28×3-28
方法二:3-1=2……上衣比褲子多2個28元
。玻浮粒玻剑担叮ㄔ弦卤妊澴佣嗟腻X數(shù)
綜合算式是:28×(3-1)
4、比較:第2個問題和第3個問題在解的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嗎?
三、組織練習,鞏固深化。
。、“想想做做”第1題和第2題
分別出示帶子圖,要求:先說說帶子圖所表示的意思以及問題各表示什么意思,然后獨立解答,最后在小組里交流。匯報時要說說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想想做做”第3題
提問:從題目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還有哪些信息我們不知道?你會解決嗎?(學生獨立填表,全班共同校對)
提問:看著這張表你還能提出哪些數(shù)學問題?你會解決嗎?(四人小組合作,互相提問并解答)
。、獨立作業(yè):“想想做做”第4題和第6題。
四、質疑問難,全課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你是怎樣獲得的?還有什么不懂的嗎?
【課后反思:】
這節(jié)課是本人進行《低年級小學生數(shù)學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課題研究后,進行的一次大膽嘗試。這節(jié)課的設計意圖有兩個。其一,以教材為依托,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結合生活實際,為學生創(chuàng)設探究數(shù)學問題的情境,鼓勵學生根據(jù)已有信息提出想要解決的問題,目的是想激起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興趣和欲望,進而促使學生根據(jù)已有信息和提出的'數(shù)學問題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使學生能以一種數(shù)學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學會用數(shù)學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其二,以畫“數(shù)學畫”為切入點,進行方法指導,突出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能在老師的鼓勵和引導下,在同伴之間的交流、啟發(fā)下,探索并學會用線段圖分析問題、了解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進而感知方法,解決問題,為今后自主學習打下基礎。
通過教學實踐,這節(jié)課的設計意圖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學生的出色表現(xiàn)令我欣喜不已,本人認為“與倍有關的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這樣設計和處理有以下幾點好處:
1、有利于學生數(shù)學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俗話說“不學不成,不問不知”,問題意識是創(chuàng)新素質的基礎,在教學中,老師首先要有問題意識,要著力培養(yǎng)學生“學會問,善于問”的能力,切實改變教學中只教“學答”,不教“學問”的現(xiàn)象。
2、有利于學生學習線段圖。這是線段圖第一次在教學中出現(xiàn),在認知上是由直觀具體的“圖”向較為抽象的“線段”的過渡,而這又是幫助理解數(shù)量關系,解決問題的一種有效手段。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我將重點放在了畫線段圖的方法指導上:讓學生根據(jù)以往的知識基礎,理清數(shù)量關系,討論得出線段圖的畫法,明確一條線段表示一個數(shù)量,兩條線段之間是有聯(lián)系的,而這個聯(lián)系可以從信息里得到;在對“問號該標在哪兒”的討論中,明確了問題不同,問號所在的位置就會不同,解決的方法就會不同。
3、有利于學生分析數(shù)量關系,掌握解題技巧。在這節(jié)課的學習中,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和在對線段圖畫法的討論中,得不斷的聯(lián)系已知信息,去體會、分析信息中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因此,對于數(shù)量之間關系的理解是自然而然的獲得的,所以解決問題使學生感覺很輕松,講起解法頭頭是道。我相信,在以后的學習中,在解決問題時他們會用這種方法去分析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的。
4、有利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這個優(yōu)點是不言而喻的,在此就不多敘了。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西師版小學數(shù)學第三冊P54-56頁,P57頁課堂活動第1、2、3題,P59頁練習十二第1題。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測量活動,使學生體會建立統(tǒng)一的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3、會用用厘米作單位測量較小物體的長度。
4、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養(yǎng)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具準備:
直尺、紙杯、小棍(1cm)、吸管。
教學重點:
建立1cm的實際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
會以cm作單位掌握用直尺正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聯(lián)系生活,引發(fā)探究需要
1、設疑激趣
談話:小朋友們,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光明木器廠準備送給我們雙槐樹小學一批新的課桌,課桌的寬度就跟你們現(xiàn)在用的課桌一樣寬,你能想辦法告訴木器廠的廠長課桌應做多寬嗎? 你準備選用你身邊的什么東西來量課桌的長度?
請23個小朋友說出自己選用的工具,有的用文具盒量、有的用鉛筆量、有的用數(shù)學書量、有的用直尺量、有的用作業(yè)本量
按自己的想法在小組里試著量一量。
學生自由量后匯報:課桌大約有2枝鉛筆長,大約有3拃長,大約比2個筆盒長,大約有2個作業(yè)本那么長,大約38厘米長
教師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奇怪,教室里的課桌都是按一樣的尺寸做的,可你們量出的結果卻為什么不一樣呢?
師生討論得出結論:因為我們測量的工具不同,所以測出的結果不同。
2、導入揭題
通過小組討論認為只有工具一樣,測量的結果才一樣。我們通常用直尺來量物體的長度。
談話:除了要有統(tǒng)一的測量工具,還要有統(tǒng)一的計量單位,計量單位不一樣,很多東西不能得到統(tǒng)一的結果。請仔細觀察這些商品上的數(shù)據(jù),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課件出示:火柴盒長4厘米,墨水盒長7厘米,冰箱高165厘米,牙膏盒長22厘米)。
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這些商品常常用什么做單位來度量長度,引出并板書課題。(板書:用厘米作單位量長度)
二、合作探究,認識厘米
1、探究一:認識直尺
學生拿出直尺,看一看,摸一摸,交流發(fā)現(xiàn)的結果。
通過交流幫助學生明確:尺子上有刻度,有很多數(shù)(隨學生的匯報,課件顯示尺子上出示0、1、2、3等數(shù)), 0對著的這根長刻度線就表示起點,咱們給它取個名字叫0刻度 (課件閃爍0刻度) 。有表示厘米的字母cm,它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長度單位。(板:單位: 厘米 cm)
2、探究二:建立1厘米的概念
師: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學生自己用手比出1cm的長度)
剛才有的同學比1厘米這樣長,有的比的這樣長(師邊說邊比),1厘米到底有多長? 請小朋友們從紙杯里拿出1cm長的小棍感受。
課件演示1厘米的長度。(板書:1厘米)
在自己尺子上找到這一段。 寫厘米時,直接用字母cm 表示。(板書:1cm)
引導學生匯報:從0到1是1厘米長,從2到3也是1厘米長。
引導學生觀察得出:每一大格的長度都是1厘米。(如果學生問到1小格,教師指出:每一小格的長度也可以用一種更小的長度單位來表示,咱們以后再學習。)小手指一節(jié)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拉鏈頭長大約是1厘米。牙齒的寬度大約是1厘米。手機的厚度大約是1厘米。 (全體學生比一比自己哪個手指的寬最接近1厘米,之后匯報,投影反饋) 。
3、探究三:認識幾厘米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1厘米有多長,那2厘米、3厘米、幾厘米又是多長呢?里面分別有幾個1厘米? 學生在尺子上找一找。
小組活動: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哪兒到哪兒是2厘米長?從哪兒到哪兒是5厘米長?從哪兒到哪兒是8厘米長?
思考:通過在尺子上找這幾個不同的長度,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小結:從0刻度到刻度幾就是幾厘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數(shù)減去前面小的刻度數(shù),得幾就是幾厘米。
請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畫一下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100厘米等大約有多長。
閉上眼睛想一想它們的大致長度,與同桌的同學比一比、看一看、估一估看誰準確點。
三、實踐體驗,掌握方法
1、估一估
(出示吸管)讓學生估一估,有多長?
2、量吸管的長度 剛才大家估的只是一個大概數(shù),要知道吸管的準確長度究竟是幾厘米長,應怎么辦?學生試著用尺子測量吸管的'長度,量好了可相互說說自己是怎么量的,指名學生上臺邊演示邊介紹量法,其他學生評價他量得怎么樣。
課件演示例2:如何量鉛筆的長度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用直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把零刻度對準要量的物體的一端,看另一端對的是數(shù)字幾就是幾厘米。
3、量課桌的寬
現(xiàn)在我們要知道我們的課桌有多寬,你有辦法了嗎?量一量吧。學生同桌測量,量后交流,注意對誤差的說明。師生共同確定把哪一個數(shù)據(jù)告訴木器廠的廠長。
四、鞏固練習,實踐運用(課件出示)
1、填空出示教科書第59頁練習十二第1題,讓學生填一填。
2、判斷下面量法是否正確。
3、斷頭尺量橡皮的長度 出示沒有零刻度的直尺,讓學生小組討論怎樣用這塊斷尺子量出橡皮的長度。
五、總結
師:孩子們,我們這節(jié)課量的吸管的長度,以及你們鉛筆的長度,橡皮的長度,這些物體長還是短?(短)。
師:對了,我們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用什么做工具?(直尺)。用什么作單位?(厘米)。但如果要量黑板的長,教室的長,以及我們操場的長該用什么工具去測量,又用什么作長度單位呢?這個等孩子們以后學了更多的測量長度的知識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了。
六、板書
用厘米作單位量長度
單位: 厘米 cm
1厘米 1cm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6
教學內容:課本第28-29頁的例5和例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數(shù)都是0”。
2.能熟練掌握一位數(shù)筆算除法法則的基礎上,學會正確、熟練計算“商中間有零的除法”。
3.培養(yǎng)學生認真、仔細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難點:商中間有0的兩種情況。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我們來看一幅畫,樓老師給大家來講一個故事。
孫悟空找來4個西瓜,說每人分一個。豬八戒非常積極說:“我來分!必澇缘呢i八戒看到西瓜嘴都饞了,他想反正有4個我吃掉一個吧,就這樣他一個又1一個把4個西瓜全吃完了,這下他怎么分給孫悟空、沙和尚和唐僧啊?
二.新課
1、西瓜一個都沒有了,其他3人可以分到多少?誰會算?
0÷3=
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啟發(fā)學生想:根據(jù)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要求0除以3得幾,就得想幾和3相乘得0。
再讓學生想一想:0÷2=?,0÷4=? 0÷5=?……
由此概括出: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數(shù)都得0。
2、出示例題6
309÷3=
。1)要求學生按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的.除法法則列豎式進行計算。
。2)當學生計算到十位時,教師重點指導:由于被除數(shù)是0,0除以3得0,所以十位要商0。0和除數(shù)3相乘得0,0減0得0。
。3)計算完畢后,向學生說明中間用3除0的那一步,可以省略。并要求學生用虛線圈起來。
。4)問:豎式中用3除0的這一步可以省略,那么,商十位上的“0”可不可以省略呢?為什么?(不可以省略,因為0起的是占位的作用)
(5)現(xiàn)在,我們把這題用簡便寫法完整的做一遍。(找一同學板演)
。6)鞏固算理:
①404÷4=11。討論:這題的結果正確嗎?商中的兩個“1”應在什么數(shù)位上?為什么?商的十位上為什么要寫0?應該怎樣改正?
、谧鲆蛔觯
402÷2 609÷3
匯報、交流
3、420÷3=
先由學生獨立試做。
匯報、交流
明確:在除的過程中哪位不夠商1就在那一位上商0占位。
4、試一試
750÷5 980÷7
對比例兩題,今天學習的除法有什么共同點?(板書課題:商中間有0的除法)。在計算中應注意什么?
三、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研究的是“商中間有零的除法”。你有什么收獲?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7
詳細介紹:教學目標
。ㄒ唬┱莆詹粠±ㄌ柣驇±ㄌ柕募訙p兩步式題的運算順序.
。ǘ┯秘Q式正確計算加減混合兩步式題,提高計算能力.
。ㄈ┡囵B(yǎng)觀察、比較、分析能力,養(yǎng)成認真審題、書寫工整和格式規(guī)范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用豎式計算加減混合兩步式題.
難點:用豎式計算帶小括號的加減混合兩步式題.
教學過程設計
。ㄒ唬⿵土暅蕚
1.板演
26+25+38=70-18-26=
指名兩人到前面板演,要求學生用豎式計算,并用簡便方法書寫.
2.口算
其余學生口算,要求學生說出口算過程.復習加減混合運算順序.
12+8+20=50-30-6=42+8-30=
78-40-6=52-(12+8)=70-(18-8)=
訂正板演,由學生講解計算過程.
。ǘ⿲W習新知
1.復習訂正后,教師用簡練的語言引出新課.我們已經(jīng)學會了用豎式計算連加、連減兩步式題.老師這里有一道題,看看同學們會做嗎.
出示例368-29+51=
啟發(fā)提問:
(1)這道題都有什么運算符號?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用豎式怎樣計算?
學生動筆在小黑板上試算,教師行間巡視,找出幾種有代表性的做法,可能有以下幾種情況,先出示正確的做法.即:
再出示學生中可能出現(xiàn)的兩種情況,由學生判斷有沒有錯,錯在哪里.
第一種雖然最后得數(shù)是一樣的,但是在計算過程中是有錯誤的,第一步忘了退位,第二步忘了進位.第二種抄錯了運算符號.導致最后結果是錯誤的.
小結性提問:
。1)加減混合兩步式題的運算順序是怎樣的?
。2)用豎式計算加減混合兩步式題應注意什么?
在學生小結的基礎上,由學生獨立計算做一做的兩道
題.
。1)56+24-30=(2)67-34+39=
指名學生講解計算過程,對第(1)題的第二步能自覺用口算算得正確的同學進行表揚.
2.出示例472-(47+16)=
啟發(fā)性提問:
(1)這道題有什么特點?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這道題有簡便的書寫格式嗎?大家試試看.
由學生在小黑板上試做,教師行間巡視,找出有代表性的做法,教師先出示正確做法.
重點討論有沒有簡便寫法,出示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下面情況.有沒有錯誤,錯在哪里?
第一步是正確的,第二步的'被減數(shù)和減數(shù)填倒了,63減去72是不夠減的.因此,像這樣的題,只能列兩個豎式,沒有簡便寫法.
獨立計算做一做中的兩道題.
。1)32+(55-46)=(2)76-(13+42)=
訂正時,提問:
(1)第(1)題有簡便寫法嗎?為什么可以寫成
。ㄈ╈柟谭答
1.基本練習
可在書上填數(shù).
2.對比練習
。1)用豎式計算下面兩題
81-52+4870-(23+35)
在課堂練習本上做,做完后,指名學生說一說在運算順序上有什么不同.
。2)口算下面各題
55+30+856-3+9
42-(8+34)81-7-70
35+(10-6)74-(80-6)
由學生直接在書上填得數(shù).
3.判斷下面計算是否正確,把不對的改正過來
第(1)題錯,第(2)題對,遇到小括號前面是加號,可以用簡便寫法.
4.課后練習
練習一第5題和第9題.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口算加減混合式題(不帶小括號和帶小括號的)及用豎式計算連加、連減兩步式題的基礎上進行的.
用豎式計算不帶括號的加減混合式題,學生不會有什么困難.因此,采用由學生試算,發(fā)現(xiàn)學生計算中的錯誤及時予以糾正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計算中的良好習慣.但對有括號的加減混合式題,有的沒有簡便寫法,有的有簡便寫法,這對學生來說,掌握起來比較困難.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教學例4時,先放手讓學生試做,根據(jù)學生試做中存在的問題,采用集中討論的方法,這道題可以不可以把兩個豎式連在一起寫,這道題有沒有簡便寫法,使學生初步理解.因為被減數(shù)和減數(shù)不能交換位置,所以這道題沒有簡便寫法.緊接著安排做一做的兩道題,其中第(1)題由于兩個加數(shù)可以交換位置,因此有簡便寫法.通過對比,使學生分辨清楚什么情況下可以有簡便寫法,什么情況下則不能.在鞏固反饋環(huán)節(jié)時,采用判斷的形式加以鞏固.這樣安排,突出了這節(jié)課的新知識點,同時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比較、判斷的能力.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shù)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shù)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數(shù)在統(tǒng)計學上的意義,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3、發(fā)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使學生理解平均數(shù)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shù)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理解平均數(shù)
1、周末,媽媽買了許多糖果,分給哥哥6顆,妹妹4顆,你對媽媽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辦法讓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樣多?是多少?
2、老師(出示兩個筆筒)分別裝了27枝送給23個女同學,23枝送給23男同學,學生動手分:讓女同學和男同學分的一樣多。
3、引入平均數(shù)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樣多的.5顆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數(shù)。25枝就是男同學和女同學分的筆的平均數(shù)。
4、學生討論:你們喜歡剛才誰的方法?導入板書課題。
二、探究體驗
1、出示情景圖:說說老師和同學們在干什么?
2、出示統(tǒng)計圖:引導學生收集信息。
3、引導學生運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利用這個統(tǒng)計圖,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學生獨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問題:生活中,大家分頭收集了許多礦泉水瓶,大家是怎樣集中過來的?如果沒有這個統(tǒng)計圖,只是每個人匯報自己收集了幾個?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知道這個小組平均每個人收集了多少個?
5、小組討論解決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說說13個就是平均數(shù),那是不是說他們每個人都是收集13個呢?理解平均數(shù)是個虛的數(shù)。
6、小結求平均數(shù)的方法。
三、實踐應用
1、另外一個環(huán)保小組也收集了許多礦泉水瓶,小軍收集15個,小偉收集16個,小朋收集12個,小新收集了13個,這個小組平均每個人收集了幾個?請你算一算。
2、根據(jù)統(tǒng)計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幾下?
班級三(1)三(2)三(3)三(4)
踢的次數(shù)632654668646
3、生獨立完成練習十一第2題。
四、全課總結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新的知識?
2、師總結。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9
單元教學要求:
1. 使學生認識圓柱和圓錐,掌握它們的特征,知道圓柱是由兩個完全一樣的圓和一個曲面圍成的,圓錐是由一個圓和一個曲面圍成的;認識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認識圓錐的底面和高。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使學生能舉例說明。圓柱和圓錐,能判斷一個立體圖形或物體是不是圓柱或圓錐。
2.使學生知道圓柱側面展開的圖形,理解求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會計算圓柱體的側面積和表面積,能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應用計算方法,并認識取近似數(shù)的進一法。
3.使學生理解求圓柱、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能說明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會運用公式計算體積、容積,解決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
單元教學重點: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和應用。
單元教學難點: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一)圓柱的認識
教學內容:教材第3~4頁圓柱和圓柱的側面積、“練一練”,練習一第1—3題。
教學要求:
1.使學生認識圓柱的特征,能正確判斷圓柱體,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和判斷等思維能力。
2.使學生認識圓柱的側面,理解和掌握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具學具準備:教師準備一個長方體模型,大小不同的圓柱實物(如鉛筆、飲料罐、茶葉筒等)若干,圓柱模型;學生準備圓柱實物(要有一個側面貼有商標紙或紙的圓柱體),剪下教材第127頁圖形、糨糊。
教學重點:認識圓柱的特征,掌握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認識圓柱的側面。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提問:我們學習過哪些立體圖形?(板書:立體圖形)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什么特征?
2.引入新課。
出示事先準備的圓柱形的一些物體。提問學生:這些形體是長方體或正方體嗎?說明:這些形體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的立體圖形圓柱體。通過學習要認識它的特征。(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課
1.認識圓柱的特征。
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的圓柱形物體,仔細觀察一下,再和講臺上的圓柱比一比,看看它有哪些特征。提問:誰來說一說圓柱有哪些特征?
2.認識圓柱各部分名稱。
(1)認識底面。
出示圓柱,讓學生觀察上下兩個面。說明圓柱上下兩個面叫做圓柱的.底面。(板書:——底面)你認為這兩個底面的大小怎樣?老師取下兩個底面比較,得出是完全相同或者大小相等的兩個圓。(把上面板書補充成:上下兩個面是完全相同的圓)
(2)認識側面。
請大家把圓柱豎放,用手摸一摸周圍的面,(用手示意側面)你對這個面有什么感覺?說明:圍成圓柱除上下兩個底面外,還有一個曲面,叫做圓柱的側面。追問:側面是怎樣的一個面?(接前第二行板書:側面是一個曲面)
(3)認識圓柱圖形。
請同學們自己再摸一摸自己圓柱的兩個底面和側面,并且同桌相互說一說哪是底面,哪是側面,各有什么特點。
說明:圓柱是由兩個底面和側面圍成的。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側面是一個曲面。
在說明的基礎上畫出下面的立體圖形:
(4)認識高。
長方體有高,圓柱體也有高。請看一下自己的圓柱,想一想,圓柱體的高在哪里?試著量一量你的圓柱高是多少。(板書:高)誰來說說圓柱的高在哪里?說明: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在圖上表示出高,并板書: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圓柱的高是多少,怎樣量出來的。提問:想一想,一個圓柱的高有多少條?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板書:高有無數(shù)條,高都相等)
3.鞏固特征的認識。
(1)提問:你見過哪些物體是圓柱形的?
(2)做練習一第1題。
指名學生口答,不是圓柱的要求說明理由。
(3)老師說一些物體,學生判斷是不是圓柱:汽油桶、鋼管、電線桿、腰鼓……
4.教學側面積計算。
(1)認識側面的形狀。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10
教學內容:
科書第85~87頁例1、例2,以及隨后的練一練,練習十三第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觀察、畫圖、討論等活動中感受并發(fā)現(xiàn)圓的基本特征,知道圓的圓心、半徑和直徑的含義;會用圓規(guī)畫指定大小的圓;能用圓的知識解釋一些日常生活現(xiàn)象。
2.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認識圖形的經(jīng)驗,增強空間觀念,發(fā)展數(shù)學思考。
3.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圖形與生活的.聯(lián)系,感受平面圖形的學習價值,提高數(shù)學學習的興趣和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游戲:摸圖形。
出示裝有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和圓形紙片的袋子。
提出要求:同學們喜歡做游戲嗎?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粋袋子,里面裝有很多平面圖形。請一位同學把它們依次摸出來,其他同學一起說出圖形的名稱。
2.出示學生摸出的圓形紙片,指出:這是一個圓形紙片(板書:圓)。圓與我們以前學過的三角形、長方形等多邊形相比有什么不同?它有哪些有趣的特征?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研究這些問題。
板書:圓的認識。
二、教學例
1.提問:你在生活中見過圓嗎?舉例說一說。
學生交流時,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如果學生說的圓形物體就在身邊,可以讓他們指一指物體上的圓;第二,課前要準備一些典型的、大小不同的圓形物體或圖片,當學生說到這些物體時,可及時呈現(xiàn)出來;第三,如果學生把球當成了圓,可以通過比較讓他們知道球是立體圖形,而圓是平面圖形。
2.追問:說了這么多的圓,看了這么多的圓,大家想不想動手畫一個圓呢?先動腦筋想一想,再用手頭的工具動手畫一畫。
3.學生獨立畫圓。組織交流時,可結合教材所列的畫法,有針對性地介紹一些典型畫法。如果有學生想到了用圓規(guī)畫圓,不要急于讓他們說出具體的操作過程。
4.啟發(fā)思考:圓和以前學過的三角形、長方形等多邊形相比有什么不同?
在交流中相機明確:以前學過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都是由線段圍成的,而圓是由曲線圍成的圖形。
【小學數(shù)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shù)學教案06-14
(精選)小學數(shù)學教案07-06
(精選)小學數(shù)學教案07-06
小學數(shù)學教案[精選]08-04
[精選]小學數(shù)學教案07-21
【精選】小學數(shù)學教案07-28
小學數(shù)學教案03-17
小學數(shù)學教案【精選】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