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道難》教學反思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關于《蜀道難》的教學反思(通用3篇)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fā)現(xiàn)自己的講課缺點,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蜀道難》的教學反思(通用3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蜀道難》的教學反思1
一、勇敢舍棄才能得到更多
從對高中教材的解讀來說,李白作品無論在思想還是在藝術方面無疑具有典范性。在講這節(jié)課之前我曾設想將作品的藝術風格與李白的身世經(jīng)歷相結合,進而從情感層面對詩作作出解讀。但是,在翻閱各種資料并對文本有了更深入透徹的理解之后,我決定忍痛割愛,舍棄更多的情感分析,而是圍繞“難”字,以賞析詩歌藝術特色并進行鑒賞訓練為主,這樣就使目標更為集中。為了做好鋪墊,我把教材安排的《將進酒》放在《蜀道難》之前講,使得學生在第四部分“拓展與延伸”環(huán)節(jié)中的討論與思考水到渠成,自然順利。
二、傾心投入帶動整個課堂
本單元學習提示反復強調詩歌教學要反復誦讀。具體到這一首詩來說,相對較為抽象難懂,所以我就用一個早讀時間讓學生預習,通過交流與檢查發(fā)現(xiàn)這種充分預習是很必要的。在正式上課時,我較為注重教師自己的朗誦示范作用。在《悲壯的`大提琴》的沉郁又昂揚的旋律中,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蜀地那卓絕的險與美之中,面對著同學們朗誦完這首詩后,我的眼睛幾乎濕潤,竟忘了這是一節(jié)有很多位老師聽課的公開課。這種投入也感染了學生們,他們給我最熱烈的掌聲,并將這種氛圍一直延續(xù)到下課鈴聲響起。
三、交流探討衍生無限生機
在講課之前,我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唯恐學生不能領悟理解,所以第一遍寫的教案預設性過多而生成性太少。然而早讀時學生讀書的熱情給了我嘗試的勇氣與信心,所以我決定把設計好的整體思路拆散成零散部件,讓學生自己去組合。正式上課時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與潛能令我驚異,他們不僅很好地悟出了朗讀的技巧,而且聯(lián)想到了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聯(lián)想到了李白的行藏經(jīng)歷與理想追求,大大豐富了課堂構成,使預設的課堂煥發(fā)出意料之外的無限生機,這是我的意外收獲,也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蜀道難》的教學反思2
《蜀道難》是樂府《相和歌辭·瑟調曲》舊題,內容多以山川之險言蜀道之難。本篇詩人襲用樂府古題而推陳出新,以豐富的想像、奔放的語言、雄健的筆調生動地描繪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景色。既寫了蜀道的艱難,又寫了人生旅程的艱難,并寄予了對國事的憂慮和擔心。全詩以強烈的詠嘆憑空起事,繼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傳說和高危險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躍式的詩歌情感結構,給人以奔騰回旋的動感;流走于其中的氣吞山河的宏偉氣魄,給人以滌蕩心靈的強烈震撼。全詩氣勢磅礴,風格豪放,汪洋捭闔,變幻莫測,處處險中見奇,展現(xiàn)了詩人杰出的藝術才能和豐富的想象力。
詩的開首4句是全篇的總綱,以后按蜀道的由來、歷史,蜀道沿途各處高峻、陰森、險惡和動蕩不定的社會情況等內容次第寫來,鏡頭一組比一組驚心動魄!笆竦乐y,難于上青天”,在詩中反復疊現(xiàn)吟唱,作者以酣暢淋漓的筆墨,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神奇驚險、雄健開闊的高遠境界,使全詩的情感始終處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蕩,余韻悠長。
《蜀道難》這首詩的優(yōu)點卻成了學生學習這首詩的`難點,這就是有限的課時與學習內容過于豐厚之間的矛盾,要想把這首詩講深講透看來是不可能的了,所以上課時就要有選擇性地進行精講,最好能讓學生自己悟出來。所以上課時,我刪繁就簡。我的設計思想是:
1、治學方法的指導、治學精神的培養(yǎng)是本設計的基本出發(fā)點。
2、詩歌教學的終極目標是讓所學詩歌融入我們的文化血脈中,“使其言皆出我之口,使其意皆出我之心”。
3、教學結構采用板塊式,“寫、辨、刪、改、讀、背”,由淺入深,層層推進,逐一落實教學目標。
從上課過程來看,學生較為投入;特別是通過改原詩,然后和原詩進行比較閱讀這一環(huán)節(jié),從課堂上學生的回答來看,學生能較好理解詩人在此詩中運用的手法,也明白了這些手法的運用給詩歌增添了魅力,從而理解了此詩,也理解了詩人的浪漫主義激情。為了進一步理解此詩,我讓學生進行朗誦設計,并說明這樣設計的理由,然后根據(jù)自己的設計把詩歌讀一遍,此環(huán)節(jié)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學生的熱情被調動了起來,盡管他們的朗讀還欠缺火候,但從設計的理由上看,學生還是能夠理解本詩。
詩歌教學避免面面俱到,有時教師不講還好,越講學生倒越模糊,所以上課時一定要避免這一誤區(qū)。學習詩歌的終極目標是把詩歌融入到自己文化血脈中,要想達到這一目標,前提是必須把詩歌背下來,并不斷復習它,咀嚼它,直到“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皆出我之心”。這首詩歌能背下來就很不錯了,但從檢查背誦這一環(huán)節(jié)來看,文科生做得較好,而理科學生有相當一部分不能當場背誦。
《蜀道難》的教學反思3
從本單元開始,就接觸到最常考的詩歌階段了——唐以后的詩歌。第一首詩,就是李白的《蜀道難》。這一課不好講。一是李白的詩歌文意很清晰,反而不容易挖掘很深;二是怎樣讓學生深刻體會李白的獨特風格;三是學生不感興趣。所以必須想辦法讓學生參與理解分析。主要采用以下幾個方法。
第一,明確要講哪些內容,同時分清哪些內容可以由學生自主完成,哪些內容要老師講解。對于本課,李白的風格必須由老師總結概括,而詩歌詩句的理解完全可以由學生自主完成。于是,參照袁行霈先生的總結,我從“氣”的角度,通過例子,讓學生體會李白豪放飄逸,充沛浩大的特點。主要是氣骨、氣象、氣勢三個方面,講氣奇、氣逸、氣壯三個特點。舉例的.過程,也是給學生做了分析詩歌的范例。接著給學生布置作業(yè),要求他們從一句詩入手,選擇語言、手法、形象、思想感情中一個方面,談談李白的詩歌風格是如何在這首詩里展現(xiàn)的。
第二,要求學生課堂交流討論,選十個學生具體講解。在師生互動中,糾正學生認識上的偏差,講解詩歌的要點。張同學在分析“朝避猛虎,夕避長蛇”一句時,講到這里體現(xiàn)了李白征服自然的勇氣,就不是非常合適的,他忽略了后面“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一句,沒有顧及文章的寫作背景。在其他同學分析手法和語言的時候,幫助他們梳理了分析的順序和方法。學生親自實踐,收獲還是比較大的。
第三,對于整體文意的理解,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指導學生借助參考書,高效的完成。
這次練習只是讓學生初步體會分析詩歌的方法。經(jīng)過多次訓練熟悉之后,還要指導他們去嘗試命題和編寫答案。以達到提升學習境界的目的。
【《蜀道難》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蜀道難》教學反思11-01
《蜀道難》教案01-30
《蜀道難》的說課稿06-13
教學反思體育教學反思03-16
蜀道難優(yōu)秀教案08-19
《蜀道難》優(yōu)秀教案06-24
精選教學反思05-14
經(jīng)典的教學反思12-27
《讓》教學反思11-13